编者按:
医学是温暖的科学,它的本质是关注和尊重生命。医务工作者面对的既是教科书上的疾病,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。永嘉县人民公众号“医学的温度一聆听生命故事”宣传专栏邀您共行叙事医学、共话生命至上,一起聆听那些发生在医患之间的生命故事,通过倾听、关注、共情,让医学与人文相遇,让冷冰冰的病例“暖”起来,架起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沟通的“心”桥。以爱叙事,温暖医患。我们真诚地欢迎我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实习医学生、患者及家属、志愿者、社工等积极投稿,为我们讲述发生在你们身边的故事,请在钉钉OA审批党建办栏目“投稿”里面投稿,投稿时请注明作者姓名、科室。
在医院里,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,他们的生命与一个数字紧密相连:每年157天。这是他们维系生命必须付出的时间,风雨无阻,依靠血液透析过滤身体的负担,也过滤着人生的无常。
透析室内,时间仿佛有了不同的流速。低沉而规律的机器嗡鸣声,成为这里永恒的背景音;导管中流动的殷红血液,无声诉说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;而空气中弥漫的,常是焦虑与沉默。对于他们而言,每一次透析,都是向生命借来的一线微光。
2016年,我初入血透室的情景至今清晰。我负责的一位七旬老伯,从始至终眉头紧锁,一言不发,沉重的静默将他与周遭隔绝。第二次为他护理时,我轻声试探:“老伯,您是不是有心事?如果您愿意,我在这里。”或许是我的真诚触动了他心底的弦,他终于缓缓开口。原来,老伴多年前因脑溢血猝然离世,自此他格外珍视健康,日日锻炼,只求能安稳度余生。然而,突如其来的疾病却将他所有的努力瞬间击溃……话音未落,泪水已在他眼眶中打转。
那一刻,我清晰地触摸到了他那份深不见底的绝望与无助。内心一阵揪紧,一个念头却愈发坚定:我必须做点什么。
此后,我查阅了大量关于“医患信任与心理护理”的文献。再次面对他时,我不再仅是执行医嘱的护士,更努力成为一个专注的倾听者,聆听他对往昔的追忆,对未来的恐惧。
一次透析中,我察觉他并未如常闭目休息,而是不时揉着腹部,面色苍白。我俯身询问:“老伯,是哪里不舒服吗?”他犹豫片刻,有些难为情:“赶车来不及,没吃早饭,胃里空得慌。”
我立刻会意——空腹透析的滋味足以耗尽所有力气。我微笑道:“我柜子里正好有几个面包,您帮我解决一下好吗?再放就该过期了。”为了让他安心,我撒了个善意的谎。他接过面包,眼中满是感激,连声道谢。他小心翼翼地咬下一口,轻声说:“姑娘,我记住你了。”
自那以后,每次透析,我都会多留一些时间陪他谈心,分享其他病友积极面对疾病的故事,希望能为他灰暗的世界注入一丝微光。
渐渐地,坚冰开始消融。他不再沉默,会主动打招呼,脸上偶尔也浮现出淡淡的笑意。一次治疗结束,他主动对我说:“姑娘,谢谢你陪我聊天,我心里……好像没那么堵了。”简单一句话,让我所有的付出都找到了意义。
日升月落,随着透析次数的累积,他不再是角落里的沉默者,反而成了透析室的“阳光老伯”。他的笑容,开始有能力驱散房间里的些许阴霾。虽然病痛依旧,但他的精神世界已然云开月明。这份乐观,悄然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而我,也在这一场场生命的守望中,更加透彻地领悟了护理工作的真谛。
前年,老伯镇上的医院开设了血液净化中心。为方便家人照护,他转回了当地。临别时,他特意提来一大袋水果,紧紧握着我们的手,一遍遍道谢。那一刻,千言万语都化作了掌心的温度。
我时常在想,我们能给予患者的,有时并非宏大的奇迹。一句真诚的问候,一个温暖的笑容,穿刺时多一份轻柔,操作中多一句“您感觉怎样?”,拔针后多一声“回去好好休息”。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,汇聚成照亮他们漫长治疗路的温暖星河。
我们用陪伴告诉他们:生命被迫与机器相连,灵魂依然可以活得自由而透亮。这,便是我们所有守护的最终意义。
作者:徐小燕
编辑:肖晓树
责编:邵小红
审核:胡松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