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
医学是温暖的科学,它的本质是关注和尊重生命。医务工作者面对的既是教科书上的疾病,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。永嘉县人民公众号“医学的温度一聆听生命故事”宣传专栏邀您共行叙事医学、共话生命至上,一起聆听那些发生在医患之间的生命故事,通过倾听、关注、共情,让医学与人文相遇,让冷冰冰的病例“暖”起来,架起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沟通的“心”桥。以爱叙事,温暖医患。我们真诚地欢迎我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实习医学生、患者及家属、志愿者、社工等积极投稿,为我们讲述发生在你们身边的故事,请在钉钉OA审批党建办栏目“投稿”里面投稿,投稿时请注明作者姓名、科室。
晨光微露,血液净化中心的灯已悄然点亮。
“丽姐,41床的血管找不着,您快来看看!”年轻护士小陈的声音带着焦急。
被唤作“丽姐”的郑丽丽护士快步走近,洗净双手,轻轻托起患者微肿的手臂。她的手指在皮肤上轻柔地移动,仿佛在读一本无字的书,一寸一寸,感知血管的低语。
“在这里。”她微微一笑,“虽然藏得深,但还是找到了。”
针尖悄无声息地滑入皮肤,血液顺着管路缓缓流出。患者长长地舒了口气:“丽姐,还是您最厉害。”
这样的场景,在过去的十四年里,每天都在上演。
从新手到“活B超”
2011年,丽姐刚调到血透室,也曾手忙脚乱。她忘不了第一次独立穿刺时的忐忑——那位老人的血管细而滑,两次尝试都未能成功。老人疼得额头冒汗,她却急得眼眶发热。
“姑娘,别急。”老人反而安慰她,“慢慢来,我受得住。”
那一刻,她暗下决心:一定要练就过硬的本领,不能再让患者多受一分苦。
从此,她成了科室最早到、最晚走的人。下班后,她拿着穿刺针在模型上反复练习;休息时,她抱着解剖书研究血管分布走形。她甚至用自己的手臂练习触感,用指尖去记住每一次血管的搏动。
“找血管,不只是用眼,更是用心。”她常对年轻护士说,“你要学会和血管‘对话’。”
不仅是技术,更是信任的传递
老蔡是丽姐的“老熟人”了。五年前初诊时,他的血管条件并不是很理想,每次穿刺都像一场考验。
“那时候,我只认丽姐。”老蔡回忆道。直到有一天,丽姐认真地对他说:“蔡大哥,您不能只依赖我一个人。让我教您感受您的血管。”
从此,每次治疗前,丽姐都会带他触摸内腔的震颤,感受血管的弹性。渐渐地,老蔡不再抗拒其他护士的操作。
“丽姐给我的不仅是精湛的穿刺技术,更是战胜疾病的信心,也让我在面对疾病时多了几分从容与安心。”老蔡说。
懂得慢下来,才是真正的快
在血透室,丽姐有个外号叫“活B超”。
一次,一位体重两百多斤的患者前来透析,检查显示血管深度超过1.5厘米,多名护士穿刺未果。那时科室尚无B超机,“请丽姐吧。”主治医生说道。丽姐仔细触诊,在患者手臂上轻轻一点:“从这进针,角度再大些。”一针成功。年轻护士好奇她如何做到,她总是温和地说:“每根血管都有它的脾气。进针要稳,更要在关键时刻慢下来——去感受针尖穿过血管壁的那一下突破。”
十四年,五千多个日夜,上万次穿刺。丽姐用指尖的温度丈量着生命的厚度,那些被她触碰过的血管仿佛有了记忆。当年轻护士们还在为穿刺角度焦虑时,她早已在无数次与患者的对话中,读懂了每道静脉里流淌的期待与信任。这种信任不仅源于技术,更源于她总能在患者最脆弱的时刻,用轻柔的触感和坚定的眼神传递:别怕,我在。
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的时代,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:最快的速度,是懂得在关键时刻慢下来;最精准的技术,是经验与温度的结合。
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守护的医护工作者!
作者:陈姗姗
编辑:肖晓树
责编:邵小红
审核: 胡松武